何纪光挑担茶叶上北京?
“千里迢迢”,是形容旅途之遥远。而“肩挑茶叶”,则突出了运输方式的特殊和劳动的艰辛。 这两句出自龚自珍的《咏燕》—— 纷纷陌上游人归,摇摇檐际巢君宜。 为谁归去为谁来,檐前立尽满天阶。 日日空堂焚香坐,步步青灯暗木鱼。 千里迢迢肩荷担,一时默默心如丝。 全诗充满佛家虚无寂灭的思想,又含有深深的悲悯情怀;用语清俊,抒情细腻委婉。
这首诗中,诗人化用了两个典故,这两个典故本身也蕴含了深邃的思想内涵。 第一个是“梁鸿避宦”的故事。东汉时有一个叫梁鸿的人,因为家贫,到山东做官。途中经过泰山脚下,看到一座别墅,便想去借宿一夜。这别墅的主人是一名富豪,见到梁鸿后非常喜欢他,就把女儿许配给他,还赠送给他许多财物。
然而梁鸿却拒绝了这样奢华的生活,他只要求主人给他一块地,以栽种庄稼的方式谋生。 后来,用“梁鸿避宦”来指代远离世俗、避世隐居。 第二个是“苏秦刺股”的故事。战国时期的苏秦,一开始家境贫寒,连吃饭都成问题。他就到处寻找出路,最后发现,只要能说服各国君主,让他们团结起来,就能扭转乾坤,改变命运。于是苏秦就披着虎皮假装神灵,去欺骗各国的君主,最终如愿以偿,实现了政治理想。 他劝说的手段固然有欺骗成分,但其中也包含深刻的道理。 后来,人们用“苏秦刺股”来指代发奋读书、刻苦学习。 这两个典故相互衬托,一个强调“出世”,一个重视“入世”,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出世”“入世”两种不同的选择。 而这两句诗恰好分别使用了这两个典故,并赋予其新的含义——“千里迢迢”原指距离遥远,在这里指的是脱离世俗、远离人间;“肩挑茶叶”本指辛勤劳动,在此也象征了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所以,这两句诗意化为: 我像梁鸿一样远离人间,来到这座寺院暂居。我像苏秦那样挑灯夜读,只为能够找到出世的秘诀。 其实,这个“出世”的背后,还有一层更深沉的内容。
在清代,有很多知识分子都是带着一种“悲愤”的心情“出仕”为官的。因为他们知道,清王朝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统治者已不能真正代表知识分子的利益。而他们本人,又不可能完全脱离这种制度而生活。在这种矛盾的心理之下,他们“出仕”的心态是十分复杂的。
比如,龚自珍本人就在《咏燕》这首七律的后半首中,明确表达了自己这种既无奈又复杂的心情: “一时默默心如丝,似此朦胧梦里惊。 会遣风丝吹已断,好将雨点洗还明。 遥知玉匣灯花剪,且伴芸窗笔墨情。 多事东风早寒紧,夜来偷剪烛花痕。”——《咏燕》(其三) 可以说,“肩挑茶叶”这一形象,正是充满了悲剧色彩的知识分子代言。他们为了理想的实现,为了社会的进步,为了天下苍生而辛苦劳作、呕心沥血。但是他们的付出并不值得称赞,也不被社会所认可。正如诗句“茫茫天地一闲人”所描述的那样——这些人就像那燕子一般,忙碌一整年也无从得尝甘美,反而到了腊月还得不到一点食物。 真是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