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象征什么?
五行的基本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根本范畴之一。它源于古人对天地万物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原始理解。五行一词最早见于《尚书·洪范》篇中“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之语,其后的《左传》等著作中也多有出现。这里的五行并非是指五种物质,而是指五种行为、功能。至于为什么把水、火、木、金、土这五样东西视为五行,则一直众说纷纭。 随着五行学说的进一步发展,五行被赋予更加丰富的内涵并运用到各个领域当中去。根据各种典籍中对五行的描述以及后世学者对此的解释来看,我这里大致认为可以将其分为三种含义来解释:
第一种意义指的是五种行为,即指金行(西方刚健之行)、木行(东方欣欣向荣之行)、水行(北方寒冷肃杀之行)、火行(南方温暖炎炽之行)和土行(四方中央皆备之行);或者理解为金为刚,木为曲,水为润,火为烈,土为化;或者是金、木、水、火、土是构成宇宙万物的五种最基本元素或基本物质;再就是天有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分布于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地也有五行,与天对应,即金、木、水、火土……等等,诸此种种,不再一一列举。 第二种意义是从自然现象的角度来说的,主要指自然界中的五种物质,即金代表金属,木代表树木,水代表雨水,火代表太阳,土代表尘土;或者说金主秋而指白色之物,木主春而指青色之物,水主冬而指向黑色之物,火主夏而指红色之物,土主季夏而指黄色之物....第三种意义上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五行了,主要指水、火、木、金、土五种最基本的物质;同时这五种基本的物质又各自代表一定的性质,如水代表滋润向下、寒冷黑暗、流动等特性;火代表炎热向上、光明等特性;以此类推。 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则是建立在第二种意义之上的。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制约构成了整个传统中国社会所信奉的基本法则——天人相应之道。
关于五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历代有着不同的认识。如《白虎通义·五行》认为,五行是用来比配五常的德性的,即“五行何谓?谓金、木、水、火、土也。万物亦各依此五行而生,何为生哉?承天地之气,各以化物,不同,故谓之性焉尔。”“金木水火土,谓之五德不?言此五行,君臣各有其德,何谓也?言王者承父兄之业,仁而德施天下,天下喜而从之,犹五行相生,终而复始也。”
总之,五行是两种基本观念相糅合的结果,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至今仍有值得我们挖掘借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