渁字五行属什么?
“渁”读作yǔn,原意是“水满而溢”的意思 《说文解字》解释为:“渁,减水也。从水,渊省声。俗曰:人缘尔减水。”
清·王念孙《读书杂志·许慎〈说文〉五》:“《说文》‘沝’下云:‘二水也,从二水’,则‘沝’当以为‘泉’之省文(今本‘泉’作‘冫’者,形讹耳)……然则‘汌’‘氵’”诸字皆当以为水字之省,非‘川’‘沅’‘汌’‘氵’等字之本义也。 ‘渁’者,‘淵’省声也,谓水深而回转也;《广雅》曰:‘淵,停也’。 凡水回转而流缓者,谓之‘淵’;回转而不止者,谓之‘回流’或‘洄溜’。‘回流’与‘淵’异指矣,故《方言》曰:‘渊,回也,秦晋之间曰洄。’
《书·禹贡》‘三澨’作‘三澨澤’,《史记·夏本纪》正作‘三澨泽’。按‘澤’即‘淵’,谓泽水分流而入江者也;‘澤’即‘洄’、‘回流’,谓江水有分流入澤者也。《汉书·地理志》引《尚书传》曰:‘沔水自襄阳东注江,过江夏潜山会为汉,左会溠,右会澴,沔水出随郡汉北池。’夫既曰‘会为漢’,则‘澴’、‘溠’皆漢水支津之名也。若其分流入澤之地,名曰‘回流’。所谓‘水流回曲而為淵’者,如汉水中有一湖,分入汉河之处,此‘回流’地也。
又如唐中叶后,蜀江中有小沱子入江处亦谓之‘回流’。杜牧之诗云:‘大江南岸无波处,点点船儿泊又行。莫怪行人多立望,前年此际有沉舟。’此‘沉没’之地也(见《益公诗话》)。《淮南子·地形训》:‘河水浑浑,浊而成淀’,高诱注日:‘淀,回流也’. 按《方言十三》:‘楚谓停久者为洄’,郭璞注: ‘回流、洄,皆音回。今江东谓停留曰洄, 或曰洄溜。’
按洄溜,即现在所謂之‘回流’也。 ‘回流’‘洄溜’’回’,并同音转。
综上可知,“渁”在古文中原本就是水字旁加一个渊省,表示的意思是水深流动不畅的泉水状态,所以他的五行属性当然是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