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属于五行属什么?
“巍”字,《字汇》注曰:“此字不备五行。”即指其不在古代阴阳五行体系之中。其实不然!“巍”既为汉字,就必然具有字的结构与笔画,而结构的五行归类,笔画的五行归属及其数量多少,是有依据可寻的。 汉字的字义是以形义的统一来体现的;字形是由字义派生而来的;而字的结构则是由笔画构成的。古人通过观察发现,凡结构相同或相近的字,其字义往往也相近或者相类;反之,如果字义相距甚远,则其结构也应相去甚远。于是古人就根据这种客观现象归纳出“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四种造字方法,并分别赋予它们以“象”“会”“示”“音”四部属性,以此作为文字学上的四大基本概念。这可以说是古代阴阳五行文化融于文字中的具体表现。
我们仔细观察“巍”字的笔画,就会发现它是符合上述“象形——会意”规律的一个字。它的部首“山”,既表字义又表字形结构。上部的“王”,古文字形像一把大斧头,它既是表示读音的符号,又与“山”一起会意表达“高大”之义。下部“圭”的上横,是“山”的变形,下边的“土”,则像斧刃,合在一起正是“高耸的岩石,有锋利的刀口”的形象,这正是“巍”的基本字义——“高大”;而这个字还含有一层意思——“山峰高耸并且陡峭”,由此引申出“雄伟壮观”、“令人肃然起敬”等义。这一切都是阴阳五行文化中“象”“会”二义的体现。
需要说明的是,在古代阴阳五行家们看来,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必然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因此他们虽然承认“象”的作用,但更推崇“会”的机能——心有所感,神有所动,然后才能“视而可见,听而可闻”。所以他们在造字时,更注重字的构造能否表达这种“由象到会”的意义生成过程。 正因为如此,那些从“象形”造出的字多含有“会意”之意;而那些从“会意”造出的字又多含有“象形”之功。比如“容”——从“屋”从“豆”——“屋中有桌,可以容纳;”又如“明”——从“日”从“月”——日月相映,光明自显;再如“高”——从“上”高——人在上面,当然就高了……等等。凡此类推,不胜枚举。
“巍”这个字,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笔画和部首组合,它是古人按照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的哲理创造的。它既表达了高大雄伟的含义,又暗含了产生这种高大雄伟的原因——山(土)承蒙天地雨露滋养而得以形成。这就是古人的智慧!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字学不同于现代语法文字学的一个重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