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病是哪个生肖?
第一名,鼠。 《黄帝内经·灵枢》中记载,“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大不衰,其气害恶,此谓五邪之气。” 东汉·王叔和著的《脉经》中描述,“平旦,阳气积。日中盛。日西衰。至暮,阳气毕。” 明朝·张洁明的《古今医统大全》中言:“凡看病须辨阴阳。身热头痛,口苦咽干,烦躁欲死,此阳极似阴;手足厥冷,腹痛泄泻,神昏谵语,此阴盛似阳。” 《景岳全书》记载,“盖阳动而散,故烦渴、溲赤、大便燥结;阴静而凝,故畏寒、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泄泻。” 以上古籍论述了五行学说在医学上的运用,揭示了五脏阴阳气血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为中医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从古代文献来看,中医对于疾病的认识早就运用了阴阳五行的原理。很多病症的表现都可以按照阴阳五行的规律来进行分析。 以发热为例。 身热甚为阳盛,宜用寒凉药物退热。但若夜间发热,多为阴虚火旺,宜用养阴清热方法退除。 若身热不扬,四肢倦怠,胸闷腹胀,纳食不佳,多为湿遏热伏,宜用芳香化浊,解表散寒药物治疗。 许多病症的表现除了受自身脏腑功能影响外,还与外界环境等因素有关。
如患传染病,常可伴有高热不退,此时还需结合时令气候,进行综合判断。 如在夏季,感受暑热之气,出现高热烦渴,汗出热不退,此为阳极似阴,治当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第二名,蛇。 民间有“小暑前后,蛇不爱动,一动就是病”的说法。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用宋蔡邕《独笑歌》中的诗句“六月大暑不知苦,七月初临畏头伸。”来解释小暑节气人们容易生病的原因。 中医认为,人体阴阳消长变化是有规律的。如夜晚休息,白天活动,人体阳气逐渐旺盛,到了中午时分达到顶峰,这时如果过度劳累,或情绪起伏过大,就会扰动体内阴阳平衡的枢纽——心神。
心主神明,是为阳;心神安定,则阴阳平和。 如果心火过旺,就会耗损肾水,出现心烦易怒、失眠多梦、盗汗虚脱等症。此时,如果给予及时、正确的调治,则可平安度夏。 否则,心火下移,灼伤肾阴,导致肾阳亢盛,会出现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五心烦热、盗汗遗精、男子阳痿、女子月经不调等。
所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使志无怒”“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只有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悦,气机流通,血脉流畅,才能远离疾病困扰。 第三名,马。 三伏天炎热潮湿,容易滋生细菌和真菌,造成感染性腹泻。气温高,食欲差,食物残渣中的维生素B族会遭受破坏,容易导致口腔溃疡。 《素问·脏气法时论》中指出,“脾主长夏……脾病,口苦,四肢发胀,面色萎黄或发白”,指出了脾胃病变会出现口苦的症状,并阐明了长夏(农历五月)属土,为脾之所主。
现代研究也证实,高温季节,人体的消化功能比较弱,饮食不当很容易引起胃肠功能紊乱。 要想平安度夏,需要遵循以下原则:少食不易消化的食物,少吃油炸食品及生冷瓜果,多吃清淡易消化食物。 多喝汤粥类食物,能生津止渴,清热祛暑,还能健脾养胃。如绿豆粥、荷叶粥、红豆粥等都是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