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五行为何属火?

鞠方屹鞠方屹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件事,就是“五行”这个概念最早出自哪里。 “五行”这个词最初出现在《尚书·洪范》篇里:“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这实际上是用五种物质来比喻五种德行,即仁、义、礼、智、信,这五种德行在周代被赋予具体的含义。水德是冰寒,火德是炎上,木德是仁慈,金德是刚毅,水土是信厚。 这种用五行来指代五行的方法,到汉代就被发展了。汉朝人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土木金水火产生的(这就是所谓“五材说”),所以五行也包含在五材之中。

既然五行包含在五材中,那么五行也就具有了五材的性质。于是五行就可以用来类比万事万物了:“木类有仁,火类有礼,金类有义,水类有智,土类有信.……故圣人法之以成阴阳,行之以生万世。”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五行本质上是一种比喻。而这个比喻的最基础元素是什么?是五者皆具。也就是说要具有这五个特点才行。所以后来人们说一个人“五行俱全”,其实就是说他具备这五样东西。

而到了现代,我们知道世界上的事物千差百异,不可能都具有五种特质。这时候如果硬要用五行来概括的话,就只能取其属性,舍其形质了。所以中医就把五色归属到五行之中,认为青色入肝经,为木之颜色;赤色入心经,为火之颜色;白色入肺经,为金之颜色;黄色入脾经,为土之颜色;黑色入肾经,为水之颜色。五行与五色的对应关系就这样确定了下来。 而中医理论里面,人体的五脏与五官九窍,四肢百骸,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用五行来解释这些生理现象就再自然不过了。比如《灵枢·营卫生会》里讲到:“腰者肾之府,脊者肝之所居。”又说:“头者精明之府,六椎之下者是也。”所以中医学理论系统里,人体是被分成各个部分,分别归属到五行之中的。

至于你问的“五行的属性为什么是固定的”这个问题,其实前面已经回答了。之所以固定是因为我们可以舍弃事物的形质,只保留它的性质,然后用五行来指代它们。而这种以五行来表述的方式在古代是极为常见的。比如在《周易》里,六十四卦每一卦都由八卦组成,而这八种图形就是用五行相配的: 坤为牝马,震为青龙,艮为狗,离为雉,坎为月,兑为少女。 ——《系辞上传》第七章 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离为雉,坎为兔,兑为少女,艮为童。——《杂卦传》 这种用五行给卦象定位的方式是十分常用的。

雍美嘉雍美嘉优质答主

这是中医的一种理论,人的五脏是心、肝、脾、肺、肾。五行是木、火、土、金、水。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五脏之间相互制约和促进,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一般属火的人,心就比较容易受累,如果再长期饮食不注意,比如长期嗜辛辣、肥甘厚味,就容易导致心脏的热邪过盛,进一步可能会传到其他部位出现上火症状。这些症状可能表现在头部,可能会出现头痛、头晕;如果传到肺部,可能会出现咳嗽、咳黄痰;传到大肠可能会出现便秘等,这些症状都是上火造成的。

上火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即情绪的七种变化导致火气上浮以外,常见的还有气候因素、地域因素,及个人身体素质、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等,不同的因素导致的上火症状也有所不同。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