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幼儿园的课程?
一、幼儿园课程性质
1、幼儿学习的个别性和针对性
儿童的活动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探索活动,另一种是教师根据幼儿园的培养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提出的学习活动。这两个方面都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构成。前者是自发的,自主的,在教师所提供的特定环境下进行的,它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提出问题,引起探索,以此形式去解决幼儿在生活中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这些一般多在日常生活和游戏当中进行。而后者则带有约束性,是按教师所确定的目的和要求去学习探索,去获得知识,发展各种能力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这两种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学的东西比较容易在幼儿的头脑里保持下来,应用性也比较强。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系统性较强,抽象水平较高,理论上讲得可能比较清楚,但相对而言在幼儿心目中容易漠然,保持也很不容易,真正能用于解决生活问题的不多。这说明,幼儿的主要活动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寻求“生活”即实践,另一方面在寻找与周围大人的“交往”。实践对每一个幼儿都是重要的。只有幼儿自己实际去做了,产生了一些感受,得到了一些体验,这些东西才会成为他的心灵中的东西。同样,如果幼儿没有与周围人的“交往”,他对一切的感受,一切的经验都会是孤立的,封闭的,不能产生对周围环境的敏感性。幼儿的教育,不能像一些成人那样只给幼儿一个情境。成人总是喜欢在儿童面前滔滔不绝地说出他对问题的看法和观点。或者给幼儿一种材料说:“你在这里找到什么?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这种教育方法对儿童是残忍的,它把儿童的感受能力“钝化”了,而教育正要使儿童的感受能力旺盛起来。
2、幼儿学习活动的生活化和专项性
生活化是指幼儿学习的这些内容,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生活经验。专项性则是指幼儿在学习这些内容时,不要面面俱到,而要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他们在某一方面的专长。
3、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暗示性
主动性的含义是幼儿在学习活动中,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探索知识,发现知识。暗示性指的是教师有意识的在幼儿面前做出某种行为,使幼儿通过模仿,在教育过程中实现情感的体验和行为方式的掌握。
二、幼儿园课程的意义
⒈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幼儿对周围的一切都有兴趣,都喜欢参与,但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活动能力有限,所以对他们的教育必须从幼儿具体的水平出发,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
⒉保证教育的一致性
幼儿无论在上什么是课都很容易转移注意力,如果幼儿园的课程中没有语文,数学、外语等,那么,这些课程之间即使有联系也很难保证教育的一致性。在幼儿园课程的组织中根据幼儿年龄对课程实施进行阶段性注意统一要求、注意各门学科之间、幼儿活动与生活之间联系的完整性是保证教育一致性的基本条件。
⒊减少教育的盲点
由于我们生活的社会是多化的社会,加上我们生活的时代是多变化的时代,所以,幼儿获得信息的渠道非常多。这就给幼儿园的课程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以幼儿为本位,多纬度、多途径、开放式地选择和教育幼儿,才能使幼儿获得各方面的足够发展。
⒋适应未来的需要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全面的、综合的。我们的教育必须适应这种需要,当然,在这种教育的培养过程中必须考虑到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种类、数量、质量及他们之间的相互转换的可能性。在这种教育中,幼儿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以及活泼、勇敢、独立等良好的心理品质,而且要掌握各种必要的技能、技巧,保持健康的身体。当然,这种教育必须从幼儿的实际出发,从幼儿的兴趣、需要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