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五行之中地位如何?
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而藏神明。 心具有主宰功能,为五脏之首。《黄帝内经》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是谓心神之主宰作用。 “心主神明”——是指心有统率、调节全身各脏器、各器官生理功能的作用。凡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均由心血来潮。
“心主血脉”——是指心有推动血液运行,起到滋养和濡润全身组织器官的作用。《黄帝内经·灵枢·脉度》中说:“心气传行于脉中”,“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血行不息,周流不休”。 心的阳气对水液有气化蒸腾作用,能使水分吸收运化并向上输送,营养五脏六腑,润泽皮肤毛发,温暖肢体关节,驱散体内寒邪,使人体阴阳平衡,恢复健康。
中医理论认为,心不仅是全身的指挥系统,而且是一个气血生化之源,五脏之主。这个位置,用现代人的语言来说就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核心部分——大脑。
心属火,为阳气,是五脏六腑的领导,在五行中,亦与其他四脏相生相克,心与小肠相表里,外应舌、颊、咽窍,其华在面,足太阳、手少阴经络通于心。心血充盈,则面色红润,精力充沛,脉象和缓而有力。
心藏神,神是人身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思维、意识、情感、感觉想象等精神活动的总称,中医理论中的“神”比现代医学的“神经”含义要丰富,更概括。心脏虚衰,会导致“神”的功能缺陷。“神魂不安”之人常常是得寐不酣,昼而神疲肢倦,心慌气短,少气懒言,体弱乏力,周身不适,六句三焦,四末八骸都有“不得劲”的感觉,且常伴有眩晕自汗,时易外感,五心时有烦热,舌质淡,苔薄白,脉象虚弱。
心有“汗血之心”和“血肉之心”之分,前者是神之寓所,后者是指“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心血不足之人,往往是血不荣面,神气无华,面色苍白无华,唇甲色淡,周身浮肿兼见面部、下肢明显水肿,活动后尤甚。常有心悸怔忡,少气懒言,畏寒肢冷,咳吐清稀白痰,体倦乏力,小便不利甚至尿少浮肿等。舌质淡胖嫩或有齿痕。苔薄白,脉象沉细而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