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肉类问题如何解决?

侯钦河侯钦河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进口来源国 减少对澳大利亚、北美洲的进口,扩大从俄罗斯、乌克兰等国的采购;减少对欧洲国家的进口,增加南美国家猪肉和牛羊肉的供应。

2.加工方式 中国是养猪大国却不是猪肉消费大国,人们不喜欢吃肥肉,因此进口猪肉大部分是冷鲜肉。而国内大多喜欢炒着吃或者炖着吃,所以进口的猪肉一般经过冷冻运输然后直接售卖给消费者。由于国外对卫生条件要求高,大多数都是瘦肉,加上运输中采用-18℃以下冷冻,因此进口肉看起来颜色会发暗红而不是国内的鲜红色。部分国家对猪肉质量有严格要求,例如欧盟规定猪肉在屠宰后24小时内必须冷却到0℃以下才能进入冷冻室,因此从欧盟国家进口的猪肉温度较低,表面可能有凝结水滴,这是正常现象。 而进口牛排主要为分割后的净牛肉,部分国家如巴西为了符合中国人的口感,会在加工过程中加入腌制剂(硝酸钠或亚硝酸盐),使牛肉呈现出鲜艳的红色。但是,这些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都是严格按照国际规定的,是可以放心食用的。

3.渠道购买 目前,进口食品在中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有正规进出口权的企业可以通过海陆空铁路等方式将产品运送到各地。 除了去超市外,现在很多人都在网上购买进口食品。淘宝就有很多家出售进口生鲜肉的网店,还可以搜索到很多家卖进口奶酪、进口冰淇淋等甜品的网店。另外,微信也有许多个人公众号专门提供海外代购服务,添加商家微信即可下单,由商家负责采购并向客户邮寄。

宾婷舒宾婷舒优质答主

中国人多地少,人多就意味着要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地少就意味着要在土地上产出更多的粮食,因此中国的粮食生产模式从一开始就在养活“人”的维度出发。而西方发达国家则有充足的“土地”资源,可以提供给“牲畜”和“草”,因此他们从早期就开始发展大粮食的生产模式。

从粮食的产出角度讲,西方生产了更多的粮食用于牲畜的喂养,也就是多生产了动物饲料,直接生产人的口粮很少。而中国,因为人多地少的现实情况,不得不将更多的土地资源用于人的口粮生产,这就导致了中国人均肉类的相对减少。

为改变这一问题,近些年国家出台了多项惠牧政策,如《关于促进肉牛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全国架子牛育肥发展规划》等,都在从政策引导上鼓励人们发展畜牧业。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就提出,要积极创新草原牧区生产方式,提高草原畜牧业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水平。

所以,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将通过提高畜牧生产水平,推广规模化、工厂化畜产养殖,发展畜牧机械装备,提高牧区发展能力,提高畜产品加工能力等措施来提升畜产品的总产量,肉类供给总量会获得较大幅度增加。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