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几次大的动荡?
1995年8月,亚洲地区金融危机爆发,韩国股市暴跌70%以上,台股跌去一半多,日本股指也暴跌近40%。随后席卷东南亚和拉美各国。 作为当时世界经济的重要板块,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波很快就传到世界各地的金融中心,英国伦敦金融城首先受到重创,银价暴涨、通货膨胀急剧恶化,英格兰银行连续提高利率到6%,仍难以阻止英镑继续下跌。
紧接着俄罗斯国债违约,卢布暴跌,国际资本大批撤离,俄罗斯央行实行紧缩政策,市场依然无法拯救俄经济,GDP缩水三分之一。 与此同时,美国经济也是一片哀号。互联网泡沫破灭,纳斯达克指数暴跌,油霸沙特阿拉伯实施价格战,油价从历史最高点迅速下滑。在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暴出的巨额不良资产,让全美乃至全球经济的回暖势头变得极为脆弱。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998年我国开始实施宏观调控,银行调整贷款结构,收缩流动性。沪深两市在持续多年震荡盘整后,终于迎来了一次比较像样的调整,上证综指累计跌幅超过20%,深成指则跌去了30%。
随着中国经济在2002年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A股市场也开始了漫长的牛途。但在此前,由于市场的投机氛围极其浓厚,任何利空消息都被夸大解读为熊市来临,任何利好刺激又都会被解读为反弹结束。所以每次调整的背后其实都暗含着风险释放和信心重建的过程。
2007年的牛市虽然轰轰烈烈,但随着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换挡和中高端制造业发展的内在要求,牛市下半场开始进入了结构性调涨阶段。
2008年的回调在基本面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成为之前涨幅的修正。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市场不断调整的过程中,金融、地产等权重板块不断筑底,并以较大幅度领先于大盘的涨幅最终领涨市场。
在这一轮牛熊转换的过程中,价值投资的理念逐渐被市场和投资者所接受并付诸实践,市值的大小逐渐成为决定个股涨跌的决定性因素而不再是炒作概念就能获得高溢价。对于整个市场而言,估值体系的切换和风险偏好的改变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每一次的调整都显得那么恰到好处。
第一次:1994年2月18日:这一天是中国证券市场难忘的日子,被命名为"1·18股市救市",也叫"三大政策"。第一次出现管理层对股市进行直接干预的"政策底"。这一天,中国证监会宣布:一、1994年暂停新股发行和上市。二、国有股、法人股在一年内不上市流通。三、上市企业今年不得再融资。在接下来的数天里,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及各地证券稽查机构严查违规大户,并对上海证券交易所,广东、深圳证券交易所的违规资金进行清查,同时对利用内幕消息炒作的违法违规大户予以查处。紧接着中国证监会召集所有券商负责人开会,传达国务院领导指示:严厉打击证券市场的违法行为,证券公司要带头放弃不规范行为,不许再用大笔银行资金进入股市从事投机活动。在大盘深跌、市场恐慌的情况下,监管层的强力干预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次日大盘一开盘,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指数,分别狂涨5.21%和5.91%,股市人气涣然一新,宣告了这一轮股市风波的结束,同时也宣告了中国股市进入了监管时代。这次调控被认为是政府调节股市的完美一击,开创了政策救市的先河,此后,市场每有大起大落,总期待有政府调控的身影出现。
第二次:1996年12月16日:这一天,18家券商达成"12·16联合救市宣言",联手稳定大盘。在大盘屡创新低时,券商开始自救。从12月12日开始,各大券商相继发布稳定市场的声明,并以书面形式承诺:从12月16日至12月31日(特殊情况延至1997年1月15日),根据各自经济实力,分别投入巨资自营,保证大盘不下跌。据内部人士称,券商救市资金总数超过500亿元。在12月16日这一宣言执行首日,股市果然大涨,从此一发不可收拾,1997年元旦前后,上证指数从1300多点一路飙升至1500点附近。此后,大盘在1400点至1550点附近震荡了一段时间,直到1997年5月中旬,受香港回归等利好消息刺激,再次加速上涨,并一举创出了2200多点的高点。不过,历史再次重演,当市场对券商联手护盘已达成共识而不再有期待时,大盘便在2245点的高点掉头向下一路下跌,一直跌到1997年底的1300多点。
第三次:1999年5月19日:这一天,5·19行情就此展开,此后大盘呈一阳穿多线之势展开单边上涨行情,10个交易曰一举攀升至1741点 ,涨幅高达32%。随后,行情一路狂奔到2100点附近。5·19行情的直接诱发因素是管理层接连不断的利好消息。在行情启动的前4天,即5月15日,证监会宣布,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技术改造工程已经全面完成,从6月11日起,沪、深两地证券交易所的交易系统每曰连续交易时间将由现在的4小时延长到5小时,沪市的交易时间调整为上午9:30至11:30,下午1:00到3:00,延长的交易时间从15分钟的集合竞价开始。随后,从5月19日开始,利好进一步集中体现并形成密集状态:《人民日报》5月21日一版发表短评《警惕通胀信号》,消除了人们对通货膨胀严重制约证券市场行情发展的担心;央行再下调利率0.9%;《人民日报》5月26日一版又发表短评《正确估计当前财政形势》,消除了人们对财政收入大幅下降而制约行情发展的担心。从技术上看,此轮行情启动的前两天,即5月17日和5月18日大盘出现两连阳,收复1400点整数关,技术上出现上涨欲望。
第四次:2005年6月6日,上证指数跌至998.23点,创下了1999年6月以来的最低点,股市再次迎来了久违的政策救市。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次日下调利息,财政部、国税总局宣布降低印花税,国资委、证监会连续发布消息鼓励回购和增持股票,暂停IPO发行等。随后上证指数一路狂涨,到6124点终结。
第五次:2008-2009年,2008年10月到2009年8月,中国政府4万亿救市,上证指数从1664点涨到3478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