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的五行是什么?

佘岩佘岩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陶,一种用陶土制成的器物。《说文》中有“陶”字,但没有解释它的含义,只是说明了字形由“烧”和“瓦”组成。段玉裁在《说文注》中引用了东汉学者应劭的解释:“烧瓦谓之陶。”这说明至少在东汉时期人们已将“陶”与“烧”联系起来理解。明代学者朱熹在注释《周易·乾卦·九五》“飞龙在天,大人造也”一句时引用了唐孔颖达的看法认为这里的“陶”就是“烧”的意思(见《周易·乾卦·九五》)。可见从东汉到唐代人们已逐步形成了“陶”即是“烧”的观点。 那么为什么“陶”会是“烧”的表现形式之一呢?我们认为这可能与“陶”字的形声结构有关。古文字中“陶”字作“”或“匋”,从穴,陶声。现代汉语字典一般都将“宀”解释为“房室”而将“穴”解释为“窑洞、洞穴”,并认为“宀”代表房屋,“穴”代表烧制陶器的窑洞。“陶”本意为在房屋的窑洞里烧制陶器。当“陶”表示熔炼金属的时候,“穴”表示冶炼炉中的洞,“宀”则代表加盖防止烟雾散落的炉子。总之,“宀”和“穴”都表达的是相同的生理过程,即“烧”。因此可以肯定地说东汉时期的应劭已经看到了“陶”字构造上的这种关系,并将此用于自己的解释。

至于“陶”字为什么要表达这样一个生理过程,其原因恐怕要归结于人类学习使用火的本能和在烧熟食物的过程中受到的启发。火的使用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而陶器制作是火的使用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陶”首先表示的就是这个制作的过程。另外,“陶”字还表达由“烧”这个过程所产生的结果——瓷或者陶,而且这种结果还是固定的,不可改变的。这就是“陶”作为实词使用的情况了。

宓浩文宓浩文优质答主

在中华五行学说中,把世界万物分成五类,即金、木、水、火、土五类,五者之间有着相生相克的关系:相生关系为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克关系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这种相生相克的循环又产生和支配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陶瓷文化中“土”和“火”是这一规律在制瓷工艺活动中的表现:“土”在烧造前具有包容和载物之能力,“火”在烧造中具有创造形态、色彩和文饰之能力,土与火相克相生,陶与瓷由此而生,并形成各自特有的质性,如陶之朴素自然、瓷之绚丽辉煌,陶之“重厚”、瓷之“清秀”等.陶瓷文化的五行思想还体现在工艺形式、装饰图案上,如“青、白、黑、赤、黄”、“梅、兰、竹、菊、松”、“金鱼、荷花、寿星、仙鹤、童子”等.

陶瓷文化中的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都是建立在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基础之上的,前者体现于工艺、美术、技艺、文饰等方面所反映的统一中包孕对立的理念,如青花瓷的“白底青花”、“青底白花”;釉上彩的“白釉红彩”、“红釉白花”等,两者阴阳平衡,相映成辉,并成为陶瓷美学的一种基本思想.后者是阴阳思想的深化,使天、地、万物在陶瓷上相统一、相包容.

中国人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认为自然的美是无法人工模仿的,因此陶瓷美学思想中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浑然天成”和“师法自然”,如宋瓷的釉色之美,就是自然窑变、窑火相作用的结果,宋钧瓷的“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和唐三彩、建黑釉瓷等就是这种艺术思想的典型例证,使器物产生一种无法人工复制的天然之美.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