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全称是什么?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尝试从另一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 先谈“行”的意义——《辞源》中对行的解释是:“行人、旅人。”《庄子·天下篇》中载:“(惠施)其信然曰:‘子非吾友也!’任公子曰:‘何故?’曰:‘行无异故。’”
古人所说的“行”是和人的活动分不开的——“行”就是人在路上的状态。这种在路上的人的状态,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行为”“行动”——没有行动也就没有了所谓的“行”。所谓“行”其实本质上就是人的“行动”。
再谈五和行的关系问题。这里首先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是五而不是四或六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回到人类文明起源的最初阶段。 在原始社会初期因为生产力极为低下,人类基本上是没有“私有财产”的概念的——也就是说还没有出现“财产”这个概念。在原始宗教盛行时期人们认为任何事情都是神决定的或者是有神明存在的,所以当时的人类是不存在通过劳动获得“财富”的想法的。因为财产观念的缺失,所以也不存在贫富的概念。
后来随着生产和科技的发展,部分民族出现了“私有财产”的观念,并且将这种观念写进了他们的法律体系之中。在这种制度下,人们开始通过自己的劳动致富,于是“贫穷”和“富有”的概念进入了人们的思维领域。但是随着社会的演化,人们发现仅仅有穷富的概念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更进一步的划分标准才能满足社会管理的需要。这个时候人们提出了“等级”的概念并据此分出了贵贱高下。
而《尚书·周书·大诰》中载:“越尔众士,凡民,惟正之贡。”这里的“贡”字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上层的贵族所获得的“贡品”(也就是他们劳动所得)是作为“正业”的,而下层人民的劳动成果则是作为“贡物”献给上层阶级的。显然“贡”是指向上级奉献劳动的产品,这种奉献是带有义务性质的。
同时这种思想也反映在了医学当中——《灵枢经·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中有言:“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这里的“调阳刚阴”其实就是为了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只有保持阴阳平衡,身体才会健康。而要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就只能靠“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等积极的“行”来实现。这就是“行”的本质——它是通过努力克服天然惰性从而获得身心和谐统一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