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怎么分五行属性?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而且涉及到八字理论中较为深层次的问题,所以我在这里就尽量把问题简化来进行论述。 首先,关于“日元”,即日柱中的天干(也就是你出生那天在甲子纳音表中对应的那个天干),它是有“五行属性”的,这个五行的属性是怎么得来的呢?是通过干支之间十神关系的演化而来。而所谓干地支的十神关系,就是指生我者、我生者、克我者、我克者这四个概念。
举例来说,假如你的生日是农历二月十九,那么按照干支纪年法,这一天就为戊寅日,那么戊是什么?就是阳土,因为戊的土属性得到强化;寅是什么?寅为阳木,因为这个寅中蕴含丙火和庚金,木的火属性以及金的土属性都得到了增强。这样我们就把日的五行给定出来了——它就是阳土。 这个日的五行属性是通过计算得出的结果,而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五行分类,比如金木水火土,其实是在古代哲学范畴内划分五行的方法,这种划分更适合用于区分事物的阴阳属性,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五行属性。
举个例子: 假如我生日是农历三月十五,按干支记年方法得此日干为乙未,乙未的天干的五行为何?乙属阴木,未属阴土,所以乙未的五行属性应为阴木。而此日的时辰为午时,午时的天干是何?乃戊土也,那么时辰的五行为何?因时干支皆阳,为阳土。从子时开始,时辰的五行属性分别为:子属阴水,丑属阴土,寅属阳木,卯属阴木,辰属阳土等等……
天干有十个,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和地支两两相配正好为十,这样便组成了农历的年。天干还用来表示十天的周期;地支用来表示十二个时辰。
干支纪年历法是我国古代历法的基础,起源甚早。古代把阴历的干支和支分别用来纪月、纪日和纪时。纪月时,其“月建”(第一日)是该月“干支”相同的那一天。纪日时,其“日辰”是与该“日干支”相同的那个时辰。纪时时的“时建”则是该“时干支”相同的那一天。这样,一年中的每一天都有了相应的干支。如“戊辰年、甲午月、戊午日、丁巳时”。(戊辰年,农历龙年;甲午月,农历七月初一;戊午日:该月二十一日;丁巳时:该日十四时至十六时。)可见,从戊辰年到再遇到戊辰年又逢甲午月、戊午日、丁巳时,要经过60年。这样,从公元前2637年(中华始祖黄帝即位之年——农历丁丑年)起到公元1983年(农历癸亥年)止,合4619年又6个周期又两个甲子共122年,共经历了78个甲子。我们习惯上就用某甲子之第**年来表示公历的年份,如“60甲子之第四十三年”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丙寅年,即1976年。
在干支纪年中,天干的十二支被分为五组,每组二或三个,用来表示五行的“五德”,即金、木、水、火、土。如戊、己属土德,丙、丁属火德等等。帝王便根据所值年份确定或论证本朝的“德运”。如秦朝据水德以称王,汉朝承秦而据火德,等等。“德运”观念在封建社会中影响很大。它甚至与朝代命运相联,如唐朝的王勃认为火德已尽,水德当兴,以论证李唐气数将尽,周(武后)室当兴。这一说法惹怒了唐高宗,王勃因此被逐出沛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