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形五行属什么?
从字义来看,菱(凌)字意为高低起伏、连绵不断的样子,多用于形容山岭、山脉;而形状上,也类似山脉的纵横交织状。 所以首先可以确定的是,菱的五行属性是木。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历代名家对于“菱”字的注解。
《集韵》中这样记载: “菱,《玉篇》作棱,音灵。水生草本。茎扁三棱形,叶生水上,圆而有棱。其实如栗,内有坚硬之核。江南别有一种芰,实大如拳,绿色,有白纹如指甲错者,谓之藕荷菱,或以烧食及捣蜡丸,今人少用。”
《康熙字典》中是这样记录的: “菱,《唐韵》《集韵》并怜丁切,音零。《说文》:水虫。《玉篇》:水草也。有角,根如水草。《正字通》:水草名。似蒲而小,茎有三稜,叶子浮在水面。《庄子·秋水篇》: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注》:水中可居者曰渚。《诗·周南·关雎序》:在水之渚。《楚辞·离骚》:搴汀洲兮杜若。王逸注:汀洲,水岸也。 又地名。《前汉·高帝纪》:还定三秦。应劭曰:渭水曲有亭阳乡,即古之菱阳县也。师古注引刘熙《汉书》注云:在泾县东界水滨。
通过以上记录可以看出,至少在秦汉之前,人们是把“菱”认作属水的。而在现代字书中,则大多把其归为火(部)或土(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别呢?这是因为现代人所依据的“五行学说是阴阳学说的延续和发展,它把阴阳学说更加精确化、具体化了”(摘自百度百科词条“五行学说”)。
而在古代,阴阳与五行是被严格区分的两个概念,前者代表阴阳消长的规律,后者则是古人对于物质形态及其运动状态的分类。所以我们可以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形态是五行的本体,而“阴阳”则是它们的运动状态。当物体处于“阴盛阳微”或“阳极阴衰”时,我们就说它们表现为“火”或“水”的状态;当物体处于“阳盛阴微”或“阴极阳衰”时,我们就说它们是“金”“木”“土”。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排列组合: 把“菱”归入火土两大类是正确的。至于为什么会归于土,我觉得可能是受“十干化气”理论的影响。因为乙丙丁为火,而己土居中央,属于培木之源,故此有“火土”之称。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来源于宋代程大昌的《演繁露》卷二“五行”条: “木火土金水,虽五行之次序也。然火须得土而明,木须火而华,土须木而实,金须土而敛,水须金而行。此五行相生之妙也。” 在这里,土被赋予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那么是不是土就天然地具有了承载和化生的功能了呢?其实不然,如果单凭土的这种特质就把所有带有“土”的字全部划归到“土行”中去显然是片面的。毕竟还有“金生水,水生木”的说法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