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的五行属什么名?
《说文》云,“琇,石次玉”、“琼,赤玉也”,可见琼与琇皆指美玉;又《尔雅•释器》云,“珉,似玉者。”“珉之属。”“瑜,瑕瓋也。”“玠,大瑜。”“琰,琰璋,宗庙之节量。”“瓒,赤珪瓒。”“琦,奇宝也。” 这些玉石字句说明两点问题:其一,古人对各种不同的玉进行了归类,并给出了具体的名称;其二,有些不同类别的玉,其名称是有联系的(比如瑾瑜、琰璋)或相近的(如瑜、琰)。 由此可以推知,“秀”字当与“玉”有关。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秀”字不是指代美玉的专有名词。因为若作此解,则不应有“山”。且“琇”、“琼”、“玫”皆以王部为意符,表示美玉。而“秀”则用山为意符。从文字结构看,“秀”字当非表示美玉之名。 其次,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肯定的是,“秀”所从之“禾”并非表示植物,而是表示一种特定的谷物。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上古时期的谷类作物主要有稷、黍、麦等,但以“禾”为名者仅此一“秀”!而且此处的“禾”读xiù,是收割后的庄稼,而不是像现在“禾”字那样只表示植物。《尔雅 • 释草》:“粟,禾也。”可见古代“禾”字多念xiù,是特指某种谷物。所以“秀”也应表示某种特定的谷物。
第三,我们从文字变迁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古代的“秀”字写作“”,从“禾”从“宀”。“宀”者,“屋”也。那么就可以确定,“秀”的原初意思是指粮食存储于屋内,并在阳光下通风干燥的过程。这个过程会散发香气,故字从“禾”从“香”。所以,“秀”的字形演变过程实际上是这样的: 这是一种很常见的造字方式,叫做“加偏旁造新字”。这种方式,古文字学者一般称之为“增省书形”法。这种造字方法,我们在处理“穗”、“秒”、“妙”等字的时候曾用过,这里再展示一次。
由上面的字形变化可见,先秦典籍中出现的“秀”字,都表示稻谷成熟的过程和这一过程散发的香气。如《礼记•祭义》:“谨始而敬终,思其始而思其终,所谓敬也。”郑玄注:“粢食,稷曰粢。秀,稻芒也。”这里的“秀”即是稻穗在阳光下暴晒扬花的景象。 那么“秀”的这个含义还见于哪些古籍呢?它又被如何使用呢?对此,古人早有研究。王引之《经义述闻•卷八•礼记》中说:“《祭义》‘秀’,谓稻之穗也。孔子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必有死后,然后得以祭’,此‘死而生魂’者也。此‘秀’字与《中庸》‘至诚无息’之‘息’、《大学》‘治国平天下’之‘治’,同得训为‘自’。下文言‘丧欲速葬’,是其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