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黄帝内经》中,根据骨在大体上的形态、部位划分了“五骨”和“六骸”。 五骨是指:脊骨(主一身之阳)、椎骨(主一身之气)、肋骨(主一身之营血)、骼骨(主一身之骨髓)和颅骨(主一身之精)。 六骸是指:臂骨(主手)、髀骨(主大腿)、胫骨(主小腿)、腓骨(主足)、跗骨(主脚背)和跖骨(主脚趾)。
《灵枢·刺节真邪》提到:“络之虚而疾,气之壅而疾”,说明经络中气的运行是有阻碍的,有停滞的。 而《素问·五脏生成篇》提到“诸筋者,皆属于节(骨)”。 筋附着于骨,骨为筋节之处;同时,筋能调节关节的运动,从而起到保护骨骼的作用。
从《内经》的这些论述可以看出:骨与筋,一个主静,一个主动;一个主阴,一个主阳。两者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了运动功能。 张景岳在《类经·卷四十九】中提到:“骨属肾,故能生髓,髓又生脑……此骨之为用,其味多咸少淡,其性多寒少热……”
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开窍于耳,其华在发,与膀胱相表里。 肾具有温煦、滋润的功能,可使脊髓、脑髓等神经系统得到滋养,使其发挥正常的功能。如果肾气亏虚,这些神经的组织就会失去濡养,出现衰退,进而诱发疾病。 《内经》中指出:“腰者,肾之府”,“髓者,肾之精气也,集于骨而为髓”。可见,骨与肾有着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