芈代表什么生肖?
芈,念做(mǐ)三声。 这个字在今天的汉字里属于古文字形意保留比较完整的字。 它最早出现在金文中,字形如下: 是表示月形的“肉”(肉月的象形兼会意字),旁边是一把短斧,上面一横表示用斧头砍肉,下面一横表示砍下的骨肉。整个字的意思就是把肉割下来。 金文里的这个字,上面被砍下来的肉还带一点血,可见这个字表示的应该是刚刚杀死的牲口身上刚流出来的新鲜血液。
小篆把金文的斧头换成了“辛”,意思是用刀子刺、宰杀猪或牛羊等家畜。汉代的隶书变形较大,但是这个字的结构一直被继承了下来。 后来为了表示出血的意思,造了“血”字,“血”后面又加出了许多表示颜色和状态的词,比如“鲜艳”“鲜血”“血淋淋”等等,使这个词不再那么生硬,变得柔和多了。 但“见血”“血洗”等词组并没有变化。 直到现在汉语里还有“见血”这个词。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 所以,从字形上来判断,“血腥”的“腥”字应该读作(xīng),而不是(sīng)。 “腥”字在金文中是下面这样写的: 上面是一只手拿刀杀鸟,下面是鸟的内脏和翅膀。 小篆变成了这样: 上面的“匕”(像匕首的“匕”)变成了两个“辛”排列在一起,而下面的“羽”变成了三个“羽”。
汉代的隶书变“羽”为繁体字“羽”,一直沿用至今。 也就是说,从金文到小篆再到汉代隶书,“腥”字下面本来表示鸟类羽毛的形状一直在变化,由“羽”变“复羽”再变“多羽”。但是上面的偏旁一直不变,一直都是表示用刀子杀生(血)的意思。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血腥”的“腥”读音应为(xīng)。
芈作为姓氏时,一般读 mí ,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王族的姓氏。芈姓本源于部落图腾蛇,因此以蛇形为字。据考证,秦、楚两族原本同源。后来分别发展成为拥有最广大国土的封建大帝国之后,又联姻不断,同宗通婚,关系极为密切。在楚怀王时期,秦、楚两国通婚达八次之多,怀王的八个儿女都嫁给了秦国的王公贵族,秦昭襄王的王后是怀王的女儿,也就是屈原的老姑奶奶。所以芈月的丈夫,秦惠文王后裔子楚也是芈姓,可以说秦惠文王娶芈月等于嬴氏自交。而与之同时,楚顷襄王太子完娶秦女为姬。芈月的丈夫子楚与她的侄子楚考烈王都是秦国的女婿,后来楚考烈王又娶了他的嫂子为王后,秦国与楚国的王室血脉已完全交融为一体了。
除了楚国和秦国贵胄为芈姓外,还有许多民族也是芈姓的后裔,如:对外号称大食王朝的大月氏,中亚巴克特里亚王国(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以及安息帝国、贵霜帝国、妫水流域的有熊氏(匈奴的汉姓)、西夏(党项)等。他们都是古代楚国的贵胄移民。在春秋时期,中国共有1700多个姓氏,到春秋战国时期还剩下150个左右,到秦朝只剩下70多个了,汉朝只剩下40多个。楚国的芈姓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第一大姓,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国的王族之姓。由于楚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民族众多、楚王族女性多且通婚子女也多,芈族的分族也最多,他们到后来都变成了其他姓氏。因此芈姓后裔遍及华夏大地,血流千家万姓,是名副其实的华夏第一大家族。
由“芈”派生出的姓氏非常之多,其中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国君及王族的姓氏有:熊、屈、景、昭、项、敖、闾、卓、宇、尉、融、庄、臧、肖、靳、车、巫、闾、、、全、湛、景、昭、等;派生出的其他姓氏包括:彭、屠、阳、归、祝、卓、巫、安、钟、靳、庄、融、景、昭、全、湛、秦、田、姜、辛、尹等;以及西夏皇姓嵬名、蒙元时期汉姓“买”、“迷”等;还有当代中国人的姓氏有:吴、谢、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