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字五行属什么属性?

徐离洁海徐离洁海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康熙字典》中解释: 侯,候也。从广从口。凡侯之属皆从侯。侯、候同。五音集韵:胡久切,音后。又叶胡豆切,音火。义同。广韵:胡豆切,上声。又作逅。集韵:呼后切,去声。义同。 说明白了吧……这个“侯”字,是个多音字。在姓氏中读作 hóu(侯);在人名、地名等用中读作 hòu(后)。其字形源于甲骨文和金文像双手奉酒之形,本义就是“向后”,所以读音也有两个hōu 和hòu。至于“五行”之说,根本就是扯——汉字五行说是明朝才有的东西!而且人家官方字典明明写得清清楚楚,五行当为讹误。

我之所以知道得这么清楚,是因为我爸姓侯(hòu),他出生的时候家里正逢文化大革命,所以没有按辈分取名字,而是跟着爷爷取名林忠。等到我爸恢复名字之后,我们这一辈的男孩子们就一个接一个地按照父亲的名讳“忠”字排下去: 伟、强、刚、勇、雄……一直到我到十六岁时,终于轮到我取名了,我妈翻遍《康熙字典》为我选了这个名字——王侯(hóu)!我后来学习古文字和古文,渐渐意识到“五行”之说的荒诞不经,而《康熙字典》等文献对于部首笔划的区分十分严谨,绝无任何含糊之处。

双佳文双佳文优质答主

首先从字形来分析。繁体字中“侯”,有“候、猴、喉、吼”四者。四个字中,除“猴、喉”是形声字外,“候、吼”都是会意字。作为爵位,繁体字“侯”是“人傍”加“口”,本义自然为“人多口”。“人”在上,“口”在下,则应是“上命下达”之意。而繁体字的“喉”,本义是人脖子,其“人”在下,“口”在上,显然有“上达下达”之意。繁体字的“吼”字上面是“犬”,下面是口众多犬叫(狗吠),声音相当大。至于繁体字“候”字,本义应是等待、等候等,待什么,等什么。显然,与爵位之“侯”无关。上述4个繁体字,除“候”外,“人”在下,“口”在上者。都是引申义。“猴”由“猴”像引申到“顽童”、“调皮”等;“喉咙”由本义“人体脖子”引申到“人与外界沟通的重要机构”;“吼”由本义“狗叫很大”引申到“人的喊叫声音大”等。如此分析,爵位之“侯”应为繁体字“侯”,其“人”在上,“口”在下,为“上达下达”之用。

其次,从语言文字逻辑去分析。“爵位”,是人“所获职位”(“爵”字左边从所,右边从�力量。“勽”本义为“所获有力量”,即“所有权”。所谓有“爵位”者,就拥有一定等级管辖权(官位)。这种权力,当然可以“上命下达”。“侯”字,左边“亻”代表“人”,右边的“口”,本是“有、又”的古文字。“又”在古文字既是象形字,又是形声字,其本义为“右手”(左手用“工”表示);而“有”,则与“取”、“取”字有渊源。“取、取”字古文为双手取物的象形字。其意义是“用手去取得”。“有”则由“取”字意义引申而来。“有”字则由“又”即右手所取而来,引申为“有物”等含义,也可理解为“获取有物”等含义。“亻口,即:人”口”。“人”,即人位,是人体的尊称。“口”,是“有、又”字的引申意义,即“有所获取之物”结合,故“侯”字的本义,应是繁体字“侯”有“有权获得物”或“取得物”等义。而繁体字其它三个“侯”,则因“人”在下,或“口”在上等字形,意义正好相反。

再次,从史实(先秦时期)来考察。我们知道,秦代以前,特别是夏商周三代,是“天子,诸候,大夫”并存,有中央王国(王朝),分封国家,大诸侯国,小国的多层王国体系。从三代的史实看,中央王国的核心地域是夏、商、西周的都邑等,在诸候国(王国)中有曲阜(周代鲁国)、邯郸(商代赵国)、洛阳(西周成周城)等。这些“国”的最高统治者为“王”。“王”又分“伯、侯”(如周召二公),其它为“子”。“封”到边远地区的“国”最高统治者,周代为“君”。春秋时期,出现“二王并立”、“五伯之争”,形成“大国争霸”的政治格局。大国之间或与小国争雄中,胜者称为“伯”称“王”。这种趋势发展到战国,形成“战国七雄”(秦、齐、韩、赵、魏、楚、燕)。从上述这些史实中,我们知道,真正属于周王国的“伯、侯、子”,其地域十分辽阔的“方”,方域之“内”有无数的“国”。“方”之内的“国”,其统治者为“子”级。(在周代以前,“封国”情况,史书记载不多,可以存疑。)真正有“爵位”的伯、侯、子,属“方内”最高“封爵”,也是周王国的核心力量。这种体制在西周前期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