蚝指什么生肖?

桓灵可桓灵可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蚝”通“候”,古同音。而古时,“候”字用来表示时间,具体指每个时辰的正点与十二个时辰的一半(即每一个小时)。 如:《庄子·秋水》篇“时至景至,慎勿逾约”中的“时”,就是“候”的意思;

《楚辞·湘君》“欲往从之兮,莫知所之”中的“之”,是“往”的意思,而在另一处“时维厥初”的“时”也是“侯”的意思。

又因一个时辰分成两个半时辰,各有一个主气,故又有“子午卯酉为正,辰戌丑未为余”的说法,此时这个“候”实际上就相当于现在的两个钟头了。 这样解释的话,“五候”的意思就等于说五个钟头,自然是很合适的。

再看“六候”,相当于现在六个多钟头了嘛! 而现代汉语里“一会儿”表达的时间更接近“五候”,而不是“六候”。可见这里的“六候”确实是泛指。 至于为什么是十个,而不像“五候”那样是五个呢?这是因为古人把一昼夜分成了十二段,每一段叫一个“时辰”(注意不是“钟头”哟),其中的每一段再分成两个部分,每部分叫半个“时辰”,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一个小时”的“小”。这十二个时辰的一半合起来,正好又是一个白天和一个黑夜。

因此古人说“一昼一夜,为海潮盈缩之数”(张岱《夜航船》序),其中“一昼”等于“十二个时辰”,“一夕”等于“一昼夜”的一半,合起=来恰好是一“潮”。而“四候”则是四个这种“一潮”,所以也恰是一个周期。而“三候”则是指三个这样的“一潮”,自然比“四候”少一些。

麦洁楠麦洁楠优质答主

古籍中对于属相有各种各样的称呼。比如鼠曾经被称作"쥐"、"老鼠"、"鼷鼠"、"裸虫",牛曾经被称作"耕牛"、"牡牛"、"耕物"、"犁犍"等等。而在各种不同的称呼里有三个字特别奇怪。那就是用来称呼生肖"狗"和"猪"的"犬"和"蚝"字。

在朝鲜王朝时期出版的类书《文苑英华》中介绍狗和猪时使用了"犬"和"蚝"这样奇怪的汉字。实际上,这两个字是指狗和猪的同音假借字。特别是与猪对应的"蚝"字是十分陌生的字,以至于很多韩国民众在看到字典和辞典上关于这个字的解释时十分不解。"蚝"字在字典上对应的解释是牡蛎。

不仅在辞典和字典中,在专门介绍生肖的古籍中关于这个字的解释也是一样,也就是牡蛎。对于此,大部分韩国民众疑惑的是猪难道和牡蛎有什么关系吗?猪怎么成了牡蛎呢?其实这与中国古代北方地区没有猪有关。

猪在古代韩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朝鲜半岛南方地区,猪肉是一种十分平民化、十分常见的食物。而且猪还是可以从事人类活动的家畜,人们可以用猪进行耕种,还可以利用猪进行踩踏稻田,此外,人还可以利用猪的皮毛和骨骼制成器皿。

猪的重要性使古人将其视为与自己同等级别的动物。人们将猪用在祭祀祖先和个人祭品上。并且很多韩国家庭在供品盒里都会放置一尊猪像。虽然在中国韩国家庭中十分普遍,猪肉也是十分平民化的食物,但在古代中国北方地区,猪肉并不是十分普遍的食物。

在古代,华北地区、东北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土地贫瘠、降雨量少,不利于水稻种植。人们主要种植小麦和高粱等作物,食物以粟米为主食。这种气候下养猪并不合适,所以古代北方面食地区的人们很少养猪。猪成了稀缺而又珍贵的食物。

所以猪肉在这些地方并不是十分平民化、十分常见的食物,所以在这些地方猪字的使用也相对较少。所以就出现了用与"豬"字发音相同而又使用较少的"蚵"(古汉语发音为"huó")字代替。后来又被误读为"海螺"之意的"蚝"。因此在古代的中国北方地区将"猪"称呼为"蚝"。

而且,由于古代中国北方地区很少养猪,所以人们对于猪的了解不足,再加上他们觉得猪肉是非常好吃的食物,所以就把猪想象成了生长在水里的高蛋白食物,即牡蛎。所以"蚝"就用来代指猪。而且这种指称还流入到了高丽王朝(朝鲜王朝的前身)。

这种称谓沿用到了朝鲜王朝初期。不过后来人们又觉得"蚝"字十分奇怪,于是又用意义比"蚝"更为明朗而且在字典和词语中使用并不普遍的"彘"字代替了"蚝"字。而且,在古代朝鲜半岛的西南地区,由于该地区与大陆临近而且与古中国的交流十分密切,该地区也流行这种汉字指称。

而后来,朝鲜王朝的中央政府所在地迁到了汉城后随着该地区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以汉城为中心的地区与南方内陆地区接触增多。猪字作为"彘"字的异体字被普及,并重新占据了猪字的主导地位。而"蚝"字则逐渐只在汉城及其附近地区存在(后来,猪字作为标准体字复用,而彘字不再被使用)。因此,从朝鲜王朝中期开始猪开始渐渐用"豬"字指称。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