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墅的屋檐多长?
一般有设计感的,或者是有文化氛围的,或者是有历史传承的,会做飞檐。 现代建筑少有这个了——不过也有。比如我们在成都拍到的这座民国时修建的私宅,就有飞檐;我在西安拍的这座明代藩王府遗址(现在是西北大学),也有一座飞檐。 在古代,飞檐是重要的建筑细节之一,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飞檐有着严格的长度限制。 先来看飞檐的长度,清工部《工程做法》,规定重檐亭子,下檐通高不得超过5尺;单檐亭子,下檐通高不能超过4.5尺。这里一尺相当于今天31cm,五尺也就是155cm,四尺五就是140cm。
现在建筑师的惯例是把建筑各部分的高度乘上382,作为该部分的参考尺寸。也就是说,上述要求换算到今天,大概就是:重檐亭子,下檐通高不超过761mm;单檐亭子,下檐通高大约727mm。 这已经是很小的尺度了!要知道,今天的民居住宅,一层楼的高差通常是3米10,这样的楼层层高,换算成古建尺度,就已经是重檐亭子的2倍了。所以古人在营造亭子的时候,其实是非常节约材料的。
再来说飞檐的角度,按照规范,应该是陡峭的。《礼记·檀弓》中有记载“宋太祖初葬未窆……庙堂之上,横木为轩,两楹之间,直日陛焉。”意思是说,宋代初期皇帝陵墓还没有下葬的时候,在祭祀的祖庙里,用两根柱子之间悬挂一副木横梁来做台阶。这种结构是非常紧的,连皇帝都下葬不了。当然,这是很夸张的说法,但是古人的飞檐一定是比较陡峭的。
我曾经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看到真品,确实如此。在汉代画像砖中,有一块著名的“双阙图”,两只高高的望柱之间的坡度是相当大的,据说要达到70°角。 我在西安西郊另一座明代藩王的遗址旁边,也见过类似的飞檐——虽然这已经是明清建筑了,但当时藩王的实力和地位都比汉代强很多,所以这一带的建筑物都有些傲慢的味道,包括飞檐都是又宽又大。 后来我又去北京故宫参观,发现这些宫殿的飞檐不但宽大,而且垂檐的长度至少是汉代的一倍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