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生肖不能戴貔貅?
在古书《史记》里面记载,“汉兴始改为灵帝”。这意思是说,汉朝成立之后,才开始出现对貔貅的崇拜。 在汉朝的时候,人们把貔貅看成是财富和权利的象征。汉武帝在位期间,曾命人从西域地区的乌弋山离国引进了赤色骢马,并命名为“赤骥”,表示吉兆。还引种了苜蓿,这种植物在当时非常珍贵,据说是将苜蓿称为“紫苜蓿”的原因。还有狮子、安息桃等外来物种被引入中原地区,其中安息桃就是现在番花的祖先。 随着历史的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认为吉祥兽应该以猛兽为原型进行设计制作。于是貔貅的形象发生了改变,身上有鳞片,有翼,尾有长毛,有角,看上去像是一只带花纹的猪蹄,而不是现在的龙头。
到了隋朝建立后,人们对玉器的材质要求很高,除了要求颜色纯正外,还要求透明度高、质地韧强。所以当时的玉器制造工艺得到了空前提高,同时玉的质量也越来越好。而这个时候的貔貅,已经与现在的造型基本一样了,只是在尾巴的位置没有卷曲的长毛而已。
时间来到了唐朝,这个时期的貔貅,身体上的饰物开始增多,身上带有鳞甲,头上有角,背后有翼,前脚站立,后脚弯曲。并且根据资料推测,那个时候的貔貅应该是公的(雄的),因为雄貔貅才会长出比较好看的羽翼,雌性貔貅是没有这些装饰品。
为什么要把公的叫做“貔”,把母的叫做“貅”呢? 根据古代文字学者的考证,“貔”字最早出现在金文当中,是一个象形文字,形象的是一头身躯健壮的野兽,长着长长的獠牙,脖子上面还有一个肉瘤,看起来像是个肉食动物。 而“貅”字的金文写法,与“貔”大同小异。只是耳朵的部位多了一对竖立的短尖,看起来好像两只老鼠在互相舔鼻子的样子,因此也有专家推断“貅”原指的应该是鼠类动物。
后来这两个字一直沿用至今,“貔”用来指代公的貔貅,而“貅”指代的则是母貔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