礁猪是什么生肖?
“礁”同“蛟”,《山海经·海外西经》中的“诸犍”,郭璞注引《南越志》:“有兽焉,其状如罴而牛尾,其声如狼,食之已瘅(dān)。”这很明显是一头披着狮子皮的母野牛,也就是“狮身人面像”的原始原型;《海经·大荒西经》中描述的“诸犍”则是“状如熊而白首”的北极熊原型。 先秦时期人们对西北方及西方的认知是存在误区与混淆的——他们认为西北方的匈奴人即是西方之人,于是将北方游牧民族崇拜的熊、虎视为西方之神祇。这种误区的来源可能是商代青铜器虎食人卣(yǒu)外壁所铸纹饰,也可能是周代青铜器戎生盉(hé)盖上的神异纹饰或是西汉西域都护府辖下的焉耆国国王尉屠耆(即昭君故国)贡奉的“师子”(波斯语族的动物名称多带有-sar后缀,这个后缀在汉语中多写作“师”字)。由于中原王朝经常将北方边地及西域的贵族用作为本族姓氏,所以这些原初的误认也带入了汉唐之后的正史记载之中。于是我们看到唐朝时被称为“突厥颉利可汗”的人却在宋元时期被记载为“姓尉迟,名仁恭”;更有一度被误认为女真部落成员的党项羌人被记入西夏史谱之中。
“诸犍”很有可能是对“狮身人面像”的早期称呼,因为“犍”是古代对黄牛的称呼,而黄色正是狮子毛发的颜色。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狮身人面像”的英文翻译为“the yellow man-headed lioness”的原因所在了。 那么这种传说中的奇兽“礁猪”自然也很可能是一种披着野猪皮的猎豹类型动物。晋代学者张华所著的《博物志》中记载了这样一件怪事:“桓帝时,长安令杨伯起,昼寝,梦见一身长四五丈,目如铜丸,入东厢殿上。左右见形,莫敢声。直入,伯起觉来,心下愤愤,不知何祥。明日,东厢屋瓦有血迹。”这很有可能就是这头“礁猪”留下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