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爸不怕多结局?
在漫长的岁月中,“父亲”一直是男性的代名词,而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中,“父亲”又有另一个代名词,那就是“老爹”。 (关于这些,大家可以去考证,这里我就不详细解释了。)“老爹”这个代号本身就赋予了它一定的历史感和沧桑感。纵观历史,哪个男性不是勤勤恳恳一生只为沧桑容颜?无论是以“父亲”还是“老爹”命名,那个被称谓的男性都无一例外的具有一个相同的特性——坚毅。
然而最近,在一些新生代导演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父亲”,那满是沧桑的脸几乎找不到一个明确的表情:或者麻木,或者呆滞,或者空洞……甚至有的“父亲”几乎面目模糊。这些“父亲”无一例外的透露着一种迟暮之感。这样的“父亲”让我想起海子的一首诗:“天空中有一对鸽子/亲热的在空中飞来飞去/一只鸽子说/这只鸽子是我/另外一只鸽子说/我不是鸽子/我是刚才那只鸽子的父亲/我在天空就听见他们争吵/我也看见了它们的亲热/但是我希望这一对鸽子/永远不要分开/永远不要认识/但是我不愿看见它们像那对父母/留在人间/远离天空”。在我看来,这是对“父亲”最唯美的诠释:那“父亲”的身上不但有岁月的沧桑,还有儿女带来的悲哀。
说回来,虽然最新一代的“父亲”没有坚毅的神情,但是在他们的身上依然散发出作为“父亲”特有的气质:威严。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小孩们开始怕“老师”;又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小孩们开始怕“校长”;再后来,小孩们开始怕“教导主任”;现在,连“校长”和“教导主任”都不怕了,他们开始怕自己的“父亲”。
想起小时候,看见别的同学被自己的爸爸掌掴,还羡慕的不得了,以为那个同学的爸爸一定会是最严厉的,一定是最爱他的,那时,我就突然明白了“父爱如山”的含义,原来“父爱如山”是这样一座山:沉默是山顶的雪,阴冷是山心的石,陡峭是山体的骨,青翠是山间的藤。这沉默、阴冷、陡峭、青翠的山就是大多数孩子心中的“父亲”。
但是现在,这样的山越来越少,孩子们惧怕他们的“父亲”,因为他们太懦弱,太无能,根本无法承担起家庭的责任,无法做一个好爸爸,更不用说做父亲了。就像我的这位朋友一样:酗酒,懒惰,神经质,不负责任。
我的这位朋友每次喝醉了酒都会大闹一场,每一次酗酒后回到家都会对妻子施暴,然后再重复一遍前一天的事情。他对他的儿子,除非喝酒或出去行凶打斗时,从来没有过一次较好的表现。而且当他觉得他的儿子太软弱、太无能时,他就会将儿子比作“手套”,说:“你简直比手套还要蠢!”(他的儿子比同年龄的孩子迟钝一些)当他觉得儿子在成绩上不如他人时,他会当着众人的面说:“你们看,这就是我的儿子,大家听听,这就是我的儿子!”(这个时候,我的那位朋友就会猛抓自己的头发,抓得很紧,用拳头打自己的胸口,用脚踢桌角)当他与别人喝酒时,他的儿子如果来闹,他会将儿子抱起来,放到别的酒席上,或是当着众人的面将儿子的衣服扒下来,显出孩子的私处。
这样的父亲,这样的家庭,这个孩子如何能够“成长”为健康的“人”呢?
他害怕别人对他喊“爸爸”,他逃避喊“爸爸”的人,当有人喊他爸爸的时候,他总是眼神空洞的看着远处,或走到一边,好像根本不在乎你是否喊错,而是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他冷漠的让人害怕,同时又让人同情。我知道,在孩子的心里他也渴望成为一个普普通通的真正的“人”,做一个像别的父亲的那样的好父亲。但是在他的生活中,他没有榜样,没有鼓励,只有嘲笑,只有对酗酒的反复经历重复的体验,只有对别人喊“爸爸”时本能的麻木反应,他如何能做得了另一个“人”的父亲呢?他做的只是被生活推动着走,一步一步,看似平静,实则心里翻滚着惊涛骇浪。
我知道,这个被生活戏弄的青年,心中也有理想,有抱负,也有爱,但是现实的磨难让这些理想、爱、抱负变得残缺不全。这个世界给他关上了一道门,却又在他的头顶敲碎了窗户,现在他只能与血肉之躯共存亡,虽然心不死,但是肉身的痛苦远比精神上的折磨更为长远。
就像一朵被打落悬崖的残花,虽不复往日之姿,但仍坚毅不屈,迎风而立,傲岸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