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姓五行属什么?
施(shī)姓源出商朝,是成汤的后代;春秋时期吴国君主夫差的一个弟弟叫做夷吾,他的封地在施水(在今山东省境内),其后人以施为氏。 据《姓谱》载,周武王伐纣,灭掉商朝后,把商纣王子禄父释放并封他在商朝的旧土地上,爵位为子,国号为宋。到了春秋时期,宋国的世卿仲翟,因为得罪了君王,不敢回都城,就到封地士乡(在今河南省境内)去了,他带着家眷逃到那里之后,为了纪念故土,就改名为施父。后来,施父的子孙就以他的名字中的“施”字作为自己的姓氏。所以,古书上记载说“宋伯仲翟之孙,亦为施氏。” 以上说的是施姓的来源之一,也就是施姓的正宗来源。
另外,还有两支施姓,一支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四十二县,在今天的河北省西部设置广阳郡,治所在今天北京市大兴区东南的采育镇,这支秦末汉初时的施姓是郡守后裔;另一支是从东汉开始从山阴(山西太原市南)迁往辽西永陵(辽宁义县西北)的鲜卑族乌桓部落的姓氏。这两支鲜卑施姓后来融入汉族。这两支异类的施姓繁衍至今,已经成为当地的大姓。 那么,既然有两个来源,是否意味着施姓人有很多呢?其实也不见得。
按照古代的宗法制度,一个家族的男子们要分别给自己的祖先立庙,以便于春秋冬祭之时来行祭祀大礼。而如果是女性则没有资格给祖宗立庙,但是可以通过丈夫或者儿子的所作所为而被记入家族世系中。所以,古代女子往往不姓“姓”,而是姓“氏”,这其实就是现在姓氏概念的不同导致的。
比如我们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国相晏婴,史书上说他是“晏桓子之子,谥平,故曰晏平仲”;而他的儿子晏圉又“为晋正卿,卒于侯马”。这里说的都是他的世系,而“晏平仲”“晏圉”就是他们的字,也是他们的姓名。 而我们熟悉的孔夫子他父亲叔梁纥是鲁国人,母亲颜徵在,他的名字应该是“叔粱季纥”或“叔季征在”。孔子19岁时,他的父亲叔季征在打猎的时候死亡,孔子的名字就变成“丘”,也称孔丘、孔子等。
也就是说,古代的世卿世宦之家,由于有严格的尊卑上下之分,因而男子一般是有姓的,而且这个姓还会世代传承;而一些地位比较低微或者是身份比较特殊的女子或者外姓之人,她们的姓往往会随着丈夫的姓或是儿子的名字而定。这种历史形成的姓氏观念上的差异,一直影响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