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如何合理使用外援?
CBA的外援使用,和NBA以及欧洲联赛相比都有很大的不同。CBA的外援分为“注册外援”和“临时外援”两类,每一支球队最多可以同时拥有4名注册外援,其中2人为主力阵容;每场比赛可以更换五次球员(包括外援),在第四节只能使用已经报名的5名球员。 为了节约开支,CBA的很多球队都会选择使用双外援,特别是常规赛阶段,几乎不存在使用单外援出战的情况。到了季后赛,随着赛程的推进,外援的使用频率才开始逐渐增加。而对于那些实力不强、竞争力不足的球队来说,他们甚至在常规赛就使用了双外援,甚至是三外援,目的是尽快完成保级任务,为下一个赛季做准备。
以现在CBA的外援政策来看,一支球队在外援方面真正能打的时间并不多,尤其是那些强队,因为外援的使用是需要支付高昂的费用的。根据CBA的外援政策,一支球队每使用一次外援,需要付出当次比赛经费总额30%的成本,如果比赛中由于外援的原因导致损失,还需要承担相应的赔偿。 在过去,CBA的外援主要来自NBL和CUBA,这些年轻的外援工资水平相对不高,但能力较强。不过现在CBA对外援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很多小外援的薪酬甚至高于大外援,如林书豪、约瑟夫-杨等。
对于CBA的各支球队来说,如何选择适合的外援,是各队主教练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目前,CBA的外援主要来自于美国本土、欧洲和日韩,当然也有少数的非洲外援。在选择外援时,各支球队首先要考虑的是球员的个人能力,其次再考虑外援的适应性,最后才会考虑外援的身份与球队能否相匹配。 以辽宁本钢队为例,他们在引进外援时就明确表明,第一考虑的因素就是球员的个人能力,其次才是球员与原球队之间的匹配问题。所以,我们看到辽宁在本赛季初期先后签下了史蒂芬森和黄蜂队的前中锋哈达迪。而广东东莞银行队在外援的选择上则更为慎重,到目前为止,他们只签约了马尚-布鲁克斯一名外援。
目前CBA联赛实行的是双外援加单外援的四节七人制规定,常规赛期间球队将采用四节六人次,最后一节只能上场单外援。季后赛所有场次均为四节七人次,同样最后一节只能上场单外援。而且每节外援不可超过两人,即每节最多只能上场两名外援。
目前的外援使用规定是CBA联赛经过17个赛季的探索逐渐完善的产物,与CBA联赛发展情况,以及CBA联赛与国家队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
首先这是联赛发展初级阶段的必然结果。CBA联赛虽然在亚洲范围内具有较高水平,但从全球来看,人才厚度,尤其是国家队和俱乐部竞技水平,与欧洲顶级强队和NBA还有很大差距。而体育项目的根本在于人才,人才从数量到质量,都需要一个很长的培养时间。CBA联赛在近20年的时间里,一直在进行年轻球员的选拔与培养,但与欧美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人才厚度明显不足。为了保证联赛的质量和对抗性,吸引球迷,保证联赛的商业价值,CBA联赛现阶段必须引进高水平的外籍球员。而外援上场人次的多少,既决定着场上对抗的激烈程度,也决定着本土球员的竞争力和成长速度。为此,CBA公司才确立了如今四节七人次的外援使用制度,既保证了联赛的水平和观赏性,也给本土球员留出了更多的上场时间,给本土年轻球员创造竞争和锻炼的机会。
第二,这是中国国家队备战重要保障,保证了国家队能够获得最优秀的本土球员。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因为各种原因,中国还是一个体育小国,篮球更是如此。与欧美体坛明星被视作民族英雄不同,中国体育界在社会上的接受度还比较低,影响力和吸引力有限,篮球项目尤其是这样。因此,中国篮球本土球员的储备量和后备力量并不充足,国家队在备战时很难获得充足的人才储备。因此,在外援使用人次上做出限制,保证本土高水平球员有更多的出场时间,表现机会和竞技状态,保证国家队获得最优秀的球员。
第三,这是CBA联赛的自我保护措施,既保证了CBA各俱乐部在竞争实力上的均衡,也保证了联赛的竞争性和关注度。CBA联赛俱乐部在规模、财力、影响力等硬实力上有着极大差距,比如北上广等特大城市和部分省会城市,本身就有着充足的经济实力和影响力,加上篮球人口多,更容易吸引高水平人才,俱乐部各方面建设更容易形成一种内生性的动力。这些城市所在的俱乐部在CBA联赛中处于绝对的竞争力领先位置,比如广东、新疆、北京、辽宁、广厦等豪门俱乐部。而大部分三线及以下城市,本身篮球发展就相对滞后,加上财力、影响力均相差甚远,无法与北上广等地相提并论,这些球队的竞争力天然低于前者。因此,CBA联赛只能在制度上保证各方利益,以限制外援使用人次的方式,保证各俱乐部之间不至于差距过大,保持联赛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CBA联赛限制外援人次使用既合乎全球篮球发展趋势,也有利于中国国家队的发展,同时保证了各方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