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上海白药?
“上海白药”其实是两个药物的混称,这两个药物都是我国传统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 第一个是冰片(右旋龙脑),第二个就是天然牛黄。 这两类药物之所以一起称呼为“上海白药”,是因为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我国的牛黄供给量并不充裕,而当时上海的制药工业非常先进,很多全国有名气的中成药都出自上海,所以就在此期间,用冰片代替牛黄添加到这些中药制剂里,由此而来。 上世纪的40、50年代,中国的医药行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困难,一方面因为新中国的成立,百废待兴,国家财力有限,无力大量购买国外药品;另一方面,西方世界对待新中国充满敌意与偏见,不承认新中国的主权和国家地位,将对华贸易列入对苏贸易的替代方案,禁止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药品。再加上上世纪50年代初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发动了封锁中国台湾岛的海上禁运,直接导致中国大陆从台湾地区进口人参、鹿茸等名贵中药材的数量急剧下降。
为了摆脱被动局面,发展民族中药工业,1953年,时任卫生部部长的贺诚亲自出面邀请北京、天津等地知名药商赴京谈判,商讨恢复中药贸易事宜。 在这次会面中,一个名为王佑林的北京药商向卫生部官员提议:“当今国际市场上,能买的药材买到了,不能买的药材也可以想办法。现在印度和美国都有冰片生产,我们可以从中印两国买到,再转手卖给需要的人。另外,世界上已经有很多国家培育成功牛黄代用品,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一资源。” 这个建议得到了卫生部的青睐,并很快付诸实施——在印度的协助下,中国开始从印度进口冰片,同时尝试自行种植牛黄的代用品。
1958年,上海市医药公司采购了由英国进口的天然牛黄样品,送至华东药学专科学校进行鉴定。经检验,该牛黄样品虽为天然产物,却含有相当数量的胆酸,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炎症。 随后,上海市医药公司采用水飞法制备天然牛黄代用品,供当地药企生产使用。由于技术工艺比较落后,制得的牛磺代用品有效成分含量低,无法长期留存。
1973年以后,江苏省南通制药厂采用萃取法提高牛磺代用品的质量,使该药品能够稳定地供应市场。 随着国内医疗制度的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建立,各类新药不断上市,患者的用药选择越来越多,天然牛黄及其衍生物的市场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逐步退出了普通市民的视野。不过,作为珍稀濒危的动物资源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仍然以其独特的药用价值深受中医爱好者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