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ppp项目怎么样?
最近很多新同事问我,为什么ppp那么火。。。其实这要从2014年开始说起(其实是从2013年),当年地方政府融资困难,又不想放弃土地的收益,于是就有了ppp的模式 - 你不用给我钱,我先用你的土地(和收益),我给你建个东西,以后你再用这个设施并支付费用(其实就是政府付费)。这样既解决了政府的融资难题,又实现了政府的公共服务支出。当然,这种模式是建立在政府和社会资本方双赢的基础之上。
不过从开始至今,ppp模式一直受到政策的影响,从最初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到之后的各类指导意见、通知,可以说是对ppt模式不断地细化和改进。但也正是因为政策的导向性,使得ppp在很多地方失去了均衡性和合理性。在北京地区,一些项目的社会资本方为了降低自己的风险,将一些原本可以市场化运作的工程以ppp的模式打包给政府,从而获得额外的收益;而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ppp则成了当地财政的一个无底洞,政府为了引入投资,不惜牺牲当地的环境和未来的发展来满足投资方的要求。
我个人认为,今后一两年将是ppp模式调整的关键时间。一方面需要继续完善相关法律和政策体系,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实践中摸索更适合我国国情的ppp模式。作为新生事物,我相信ppp模式会有很好的未来,但作为一种投融资的工具和创新,如果应用不当,也会滋生新的问题。所以我们既要保持对ppp的热情,同时也应注意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