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湿地在杭州哪个区?
“杭州”这个称谓来自其西湖,西湖的形成与西溪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面内容如果感兴趣可以百度“西湖成因”);而“西溪”之名则源于其西边的“汐溪”(又名“西兴溪”),这条溪最终汇入钱塘江。 “东依城区”,即现在的上城区、下城区和江干区的东部。
南宋时,这里属城市郊野,河道纵横,水网密布,风景秀丽,是城内重要的粮食和水源地。 北宋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写过一首著名的七言绝句《西溪》: 插田已遍未干脚,灌园尚有余力贫 。
雨足池塘初溢线,风微烟树欲生尘 。 泥融飞燕声嘈嘈,雪满群山路漫漫 。 我欲乘凉归去早,松风亭午自开轩 。 西溪的景色在北宋时就已很美了!诗中“插田”“灌园”指的就是当时的稻田和菜地分布在运河两边,运河取直后,这些田地和村庄都淹没了。
元丰五年(1082)十月,苏轼被贬至杭州,元祐四年(1089)三月辞别杭州赴任颍州途中,曾再次经过西溪,并作一词《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记述当时情景: 小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词中“淡烟疏柳媚晴滩”的“滩”指的就是今天的武林门码头。
南宋时期,因水患频繁,朝廷先后在杭州西南的凤凰山麓筑新城墙和新城河以御洪水,形成了后来的杭州城。 同时,为了供应城中居民的粮食和生活用品,在钱塘江和浙江两大水域之间,通过挖沟、填湖等办法扩大土地面积,形成“围塘造田”,并在这一带种植水稻,发展农桑。
宋人洪迈所著《夷坚丁志》录有“海潮泛滥,两浙民田多坏”的文字,正是对这一时期水患的记载。 西溪一带也因此有了大量的农田稻塘。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由于钱塘江改道,原来的“河口”被泥沙堵塞,形成了一个新兴的集镇,名为“新河口”。
明朝嘉靖三十一年(1552),钱塘江再次泛滥,新河古镇被淹,后来人们在建镇时将街市建得较高,同时还修了石砌的排水道,以利泄水。
如今在新河镇附近还留存着古代河道“海塘河”和“钱塘江岸”的痕迹,当地百姓称之为“老岸”。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活动的开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明太祖朱元璋曾先后两次下令,在钱塘江北岸筑堤蓄水量,以供城市使用。
到了清雍正三年(1725),朝廷在西湖西畔筑坝,引湖水至钱塘江,建成了著名的“西湖龙井茶厂”。 后来,这里又建成电灌站,用电力提灌到钱塘江进行灌溉,使这一带田地成为“旱涝保收”的优质粮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