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天目山路属于哪个区?
天目山路(原东新路),南宋时称“北山道”,明成化年间改称“天目山路”至今。这条路最初位于拱宸桥西,当时还叫通益门。 现在的天目山路,东起武林广场,西至古墩路,是一条东西向的高架道路。但历史上并非一直如此。历史上的天目山路起点在今天的朝晖三区,与上塘路重合,向西经过小营门口、盐仓桥、吴山到达涌金公园。也就是说古代的天目山路和如今的上塘路是同一条道路。
元末张士诚据苏降元,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攻占苏州后改称“平江路”并在此设立江西中书省。其后的《吴县志》中仍载有“平江路”之名。平江路就是今天的人民路。而与之垂直的街道被命名为“大儒巷”,也就是今天的人民路、大儒巷。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2)修筑石路,并在平江路两侧各增建一条宽3米的高架桥,即后来的“三牌楼”,作为南北向的通道。当时的“三牌楼”应该比现在更为宽敞,南接尚仁里,北至文庙街。
1964年在原三牌楼以南新建了一条宽40米的北山街,并将旧三牌楼改为单行道,自此形成今天的天目山东路(北山街)—延安中路—南京西路—铜仁路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