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为什么增持?
从行为金融的角度来看,人们基于对过往经济史的总结归纳出各种投资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用于指导投资的交易系统。然而现实情况要复杂得多,并非所有的情况都适用于已知的理论或模式。 当投资者面临非正常市场环境时,他们往往无法有效地调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此时他们的决策和行为便会脱离理性、优化的轨道。
2015年A股一度出现持续两个月之久的千股跌停,之后不久又迎来连续几天超过300只股票涨停的盛况。如此诡异的行情恐怕很难用传统的估值方法来解释,因此也挑战着投资者惯常的交易系统和理念。在这样极端的情形下,不少人选择了割肉离场,而这时恰恰就是入场的好机会。
同样,2016年初A股继续下行探底,很多股民以为又会重现千股跌停的场景而再度忍痛割肉。然而这次下跌却仅仅持续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便迅速反转,此后一路震荡上行至今。如果投资者在此时选择增持并且持有到现在,收益无疑要比割肉止损后要丰厚很多。 但让人费解的是,这样的反弹在以往的历史上虽然不算少见,却也并没有经常发生。对于普通人来说,也难以找到充分的理由来解释为何此时需要增持股票以及为何此前一直在减仓的做法是错的。 所以归根结底,无论是买入还是卖出其实是一种信仰——你相信它会涨所以你买入;你相信它会跌所以你卖出。只不过其中的逻辑有时能够自洽,有时却又难以自圆其说罢了。
回购股份的用途更广了。2018年10月,证监会、财政部、国资委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支持上市公司回购股份的意见》,之后证监会又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抓紧落实《意见》要求,研究推出进一步完善回购制度的措施。比如增加股份回购情形,包括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或用于可转债、股票 dividend、认股权证的发行等;放宽回购条件,如将回购条件中“股价低于每股净资产”的表述修改为“股票出现股价低迷的市场行情”等。
其中,《意见》明确,鼓励上市公司依法回购股份用于股权激励及 员工持股计划 。分析人士认为,由于市场环境变化,很多公司的股权激励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其行权价高于最新股价,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员工的积极性,回购股份用于员工持股计划,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员工持股成本,让员工再次看到公司发展前景和未来盈利的希望,从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其次,可以降低股东持股成本,将更多利润转化为直接回报。回购股份用于减少注册资本,即将股份注销,减少公司注册资本,将为股东创造效益返还给股东。有分析人士指出,股票回购减少了发行在外的普通股数量,如果公司的盈利水平不变,那么每股收益将增加,股价会上升,客观上使股东的财富增值。
第三,股票回购向市场传递了积极信息,有利于稳定和提高股价,增强投资者信心。上市公司选择从二级市场购买股份,说明公司认为其股票价格被市场低估,股票本身具有投资价值。否则,将增加公司的购股成本,扩大投资风险,与公司追求收益最大化的原则相违背。“公司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购回发行在外的股份,可以拉动股价上涨,使股票增值。”前述分析人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