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属五行属什么?
姓氏的“姓”字,在现代汉语字典中解释为:“姓”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姓名形式;现在台湾省及港澳等地常用此字;大陆地区则较少使用该字,通常用“姓”或“名字”等字代替。 其实,在古代人们姓与氏的区别是很清楚的,姓明确指母系血统之传承,氏明确指父系族群之标识。两者结合,才是一个完好的姓——氏体系。 但是后来有了变化。春秋战国后,姓氏分开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到了秦汉时期,姓氏的本质已经接近,都代表了一个家族的姓号。所以,秦人统一天下后,推行郡县制和书同文政策,统一编写字典,把许多古今异字的姓氏收入其中,以便于通行和交流。
这种变化一直延续到近代,直到建国初期,我们使用的《新华字典》收录汉字,都是以秦小篆为准,一字不改地延续着古文字的写法。因此这一时期,姓和氏实际上已经没有区别了,都可以理解为姓氏。 那么问题又来了,既然姓氏同源,何不直接以姓代氏呢?这里面其实涉及到一个姓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姓属”。
所谓“姓属”,是指父系家族中同姓共祖的一个分支。它在姓氏起源上承前启后,在历史演进中左右逢源、不断繁衍、绵延至今。因为同一个姓属内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所以姓属又被称为“姓之源”。 理解了姓属的概念,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姓氏要分开使用了——因为如果合在一块儿,不但数量上的数字很难区分(例如复姓如欧阳夏侯等等),更重要的是,姓属这个词本身就没有明确的指向了。它可能代表父系一脉中的任何一个分支,这势必会造成语言的混乱。而分开之后,问题就变得非常简单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