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什么主泪?
肝在窍为目,开窍于目,目通于肝,主藏血,肝之经气输布于目,濡养目窍,目得肝血充养而能辨色。肝在志为怒,恶生气也,怒通于肝,肝能调怒,使不过度。肝在液为泪。泪是由肝血所化生、眼泪从目窍溢出与肝主疏泄有关。
《灵枢·经脉篇》言:“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系目系”,目系是沟通肝和眼睛的通道。所以肝的功能异常时,不仅反映在眼部的气血变化,且能影响泪液的分泌发生异常变化。《灵枢·经脉篇》曰:“肝足厥阴之脉……至目内眦,合于太阳,上额,交巅……”“巅入系于脑;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隔,上注肺。”
《灵枢·四时气篇》曰:“肺脉……出臂内骨下,入寸口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出前廉,……系目外眦。”
《灵枢·经脉篇》曰:“手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厥阴连舌本,散舌下,太阴复从肺别下注胸膈,挟咽连舌本。”
从以上引文可以看出,肝、肺通过经脉上达于头部,肝经上行与肺经“络而相通”;肝、肺二经脉均联系舌根,并都行经于咽喉,有经络上直接的联系。再与心、脾、胃诸经联系舌根,形成一个纵行的舌神经血管束,在此交叉,诸经相互联系。
泪液是肝阴所化,是肝开窍目之后天营养。肝血足,则“以荣其目”,肝血亏虚,荣润失司,两目干涩,视物不清,甚至致泪,所以中医认为“肝藏血,血上溢于目则为泪”,“肝虚泪欲干”。当体内上部阴阳失衡、气血不足等引起泪液分泌异常时,中医从整体出发,以五行学说为理论指导,根据“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调整体内阴阳气血的平衡,达到行气、活血、开窍、补水、降火等目的,使症状得以改善和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