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肚子刚好吃什么?
“拉肚子”学名叫腹泻,是指大便次数明显增加、粪便稀薄或者含有黏液及血液的情况。 腹泻分急性(病程小于3周)和慢性(病程大于3周)两类。大多数腹泻由疾病引起,称为感染性腹泻;少数由药物诱发,称为药源性腹泻;还有部分无明显诱因,称为不明原因腹泻。 无论哪种类型的腹泻都可以表现为排便频率增加,每天数次至数十次不等,严重时甚至会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 出现腹泻后应及时就诊明确病因。在就诊或居家治疗期间应注意补充能量、纠正电解质紊乱。
1. 进食易消化食物 一旦出现腹泻,建议进食容易消化且富含营养的食物,少食多餐,减轻胃肠道负担。比如细软面条、米粥、蛋羹等,避免辛辣刺激、粗糙坚硬及不易消化的食物。对于呕吐较厉害的患者可适当减少进食量,待症状缓解后再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
2. 适当补充液体、电解质 若出现严重腹泻,应及时就医,通过静脉输液及时补充丢失的电解液,防止发生脱水等情况。同时注意补充水分,可少量多次服用含盐饮料,如苏打水、含氯化钾的饮料。
3. 警惕特殊饮食情况 对于有乳糖不耐受者应禁用乳及乳制品,适量摄入蛋白质,可选择富含氨基酸的皮肤黏膜补充剂或鸡蛋清。对小麦过敏者应停用含小麦的食品,包括麸糠制成的保健品及食品。对豆类过敏者应避免食用大豆及其他豆制品。
4. 用药应遵医嘱 若出现腹泻,不要盲目自行使用止泻药。若腹泻较剧烈,可用消旋山莨菪碱片5~10mg口服以解除肠道痉挛,缓解腹泻;当发生水和电解质紊乱时,可使用乳酸林格液、葡萄糖盐水等静脉滴注予以纠正。
5.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无论是细菌还是病毒引起的腹泻,都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多数情况下即使不吃药,病情也会逐渐好转,但是过程可能较长。积极治疗引起腹泻的原发疾病很重要,特别是对于年老体弱或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需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