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哪种粉好吃?
1.桂林人到底最喜欢吃什么粉?我来告诉你!绝对不是螺蛳粉,虽然我经常拿螺蛳粉开玩笑。其实,最经典、最受大众欢迎的应该是米粉和酸辣粉,至于三杯鸡、叉烧等粉,在桂林比较少见;
2.桂林有各种口味的米粉,例如柳州螺蛳粉、玉林牛肠粉、广州的肠粉(类似粥)等等,但最具特色的还是酸辣粉,据说源自重庆,但是经过改良后更适合广西人的口味了。具体做法不必细说,网络上都有。需要推荐的话,我可以分享几家店给你们。市区的解放桥靠近七星公园那个桥头,以前有个小摊卖凉拌粉,老板是个矮胖矮胖的小老头,他做的凉拌粉非常受欢迎,后来有了店铺,叫“矮子凉粉店”,可以去尝尝。另外,南环路阳光丽景小区对面有一家也很不错。
3.米粉好吃的重点在于汤头和辣椒油。一碗好的米粉,应该入口顺滑、米香浓郁、柔韧可口。好的汤头应该是由猪骨头和螺蛳小火熬成的白汤,最后放点香葱提味。而辣椒油的制作相对就麻烦一些,用新鲜剁椒炸制而成,味道才香,且不腻人。 个人最喜欢的吃法是,舀起一勺汤放进碗里,然后放入切好的酸豆角、酸菜或者韭菜,然后捞起米粉放入锅中烫熟,最后浇上辣椒油,拌匀了吃。那滋味,妙不可言啊……
桂林米粉的特色在于卤水。卤水是用骨头、老口、老姜、花椒、八角、桂皮、植物香料等用小火精心熬制而成。卤水可分为黑卤、红卤、黄卤等品种,口味各有甜、酸、辣、鲜,香。米粉的选料及制作有其独特之处,它的选料非常讲究,一定要选用当地产的优质大米,而且最好是隔年陈早稻谷。这样的米质重,洁白,无杂色,淀粉含量高而且均匀。
用桂林城西两江汇合处上方的溪水制作的米粉爽滑细腻。其制作程序是将大米浸在清水中约10个小时左右,用传统石磨将米磨成浆,在大锅内先倒入清水烧开,将米浆慢慢地倒入开水锅中,一边倒一边用铁铲搅匀,使之成糊状。然后用同样方法再倒第二遍、第三遍,当锅中的糊浆稠得不能再倒的时候,即用木铲将糊浆舀入早已扎好小孔的铁制扁担桶。扁担桶分成上下两层,每层分别扎小孔,上层铁桶下面安一根木头作把手。将糊浆舀入扁担桶后,将桶压在大青石板上,让桶内的糊浆过滤后落到下面的桶内,再从下面的桶嘴处扎一个小孔灌入烧开的铜锅内。糊浆落入开水锅中即变成细粉,随即用漏勺将米粉捞起,再用小竹箕装盛,让滚烫的米粉在井水中冲浸两次,使之变白变韧即成。
吃米粉时将米粉捏碎放开水锅中烫热并用锅铲按压几次,捞至碗中倒入卤水,加上碎牛肉、卤猪脚、叉烧、辣椒、蒜末等,最后加上一勺酸笋,一碗香气四溢、色香味俱佳的桂林米粉即成。桂林米粉品种多样,有酸辣牛肉米粉、卤菜米粉、牛腩粉、三鲜粉、原汤米粉、马肉米粉、炸蛋粉和切粉等。桂林米粉不仅味美可口,而且营养丰富,素有“中国第一粉”之称。外地人初食之时,有人曾这样打油道:“桂林米粉味道鲜,滑爽可口天下绝,外地人进桂林城,总想经常尝一尝,久食不厌上瘾大,游子他乡常挂念!”
桂林米粉还有切粉、圆粉以及用红薯、绿豆、芝麻等做原料制成的粉条,在春节时用来做“甜酒香圆”等甜羹食用。桂林米粉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史书记载:桂林米粉制作和饮食习惯源于战争。桂林北控湖南,南制广东,西扼贵州和云南,自古就是军事重镇。东汉末年中原战乱,人口大量南迁,中原文化也随之扩散到湖南、贵州、广西。唐代柳宗元《咏乌白山神》诗中写道:“楚越之交原互市”、“羁牢上通阳台气”,描绘了中原文化大量进入楚越地区。唐宋时期,桂林是南方漕运的交通枢纽,从桂林通往贵州、云南的桂湘大道、桂黔大道、桂京大道是当时军事要道和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宋代苏轼在《赠岭外守官》诗中说:“桂林千峰入云烟,叠嶂重复五色连。”宋代周去非在《岭外代答》说:“南人嗜咸酸”,可见当时桂林人民的饮食习惯和风俗已由“楚越之交”形成,桂林的饮食文化已具雏形。元代大德年间,桂林米粉流入柳州柳州人用桂林米粉的制作方法以本地的米制作米粉,形成了“螺蛳粉”,它和桂林米粉一样驰名中外。抗日战争时期,桂林是重要抗日战场,桂林米粉和桂林米粉文化源源不断地进入了越南,其制作和吃法被越南人民所接受。
越南人民不仅把越南的米磨成浆制作桂林米粉,而且越南的米粉和桂林米粉在形状、颜色和做法上都非常相似。他们把牛肉和“卤水”叫做法文beouf soi和soi,并把米粉做法和牛肉、卤水合盘端出,成了“越南河粉”。新中国成立后,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设在南宁,大批干部迁入南宁。在上世纪50到60年代,南宁有10万人是从桂林、柳州等城市和桂北桂西大石山区迁移去的,包括壮、汉、瑶、苗等